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安庆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指出,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当这谦和礼让、克己奉公的古巷清风穿越历史烟云,它并未消散于时光长河,反而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这面明镜中,映照出深邃而清晰的逻辑关联与精神回响——六尺巷所承载的谦逊礼让、克己奉公、以和为贵的传统智慧。六尺巷的“礼让”精神,以其克己不争、尊重他人的内核,为作风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根本要求提供了最生动的历史注脚。张英位居宰辅之尊,面对邻里土地纠纷,非但未以势压人,反而主动退让三尺。这看似简单的“让”,实则闪耀着不搞特权、不谋私利的公仆本色。如《道德经》所言:“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种“后其身”的谦抑,正是对权力本质的清醒认知——权力绝非个人私器,而是服务人民的公器。张英的“让”,是对普通邻居权益的深切尊重,是为民情怀最朴素的体现。作风建设所要求的为民,正是要求党员干部将群众冷暖置于心间,俯首甘为孺子牛。同时,张英以一封家书、一个退让的举动,高效化解了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干部是不是实事求是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看,最根本的要看是不是讲真话、讲实话,是不是干实事、求实效。”党员干部只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锤炼担当作为的过硬本领,才能扛起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任。坚持实事求是才能敢于担当作为。谷文昌是这方面的典范。国民党在败退台湾前疯狂抓壮丁、充兵源,仅有1万多户人家的东山就被抓走了4700多名青壮年,解放时这些壮丁家属被定为“敌伪家属”。时任东山县第一区工委书记的谷文昌则认为,壮丁们是被国民党绑走的,他们的家属是受害人,建议把“敌伪家属”改成“兵灾家属”。提出这样的建议,在当时是要冒风险的,而谷文昌甘冒这个风险,就是因为他坚持实事求是、敢于担当作为。后来上级采纳了这个建议,并决定对这些家属政治上不歧视、经济上平等对待、生活困难给予救济,孤寡老人由乡村照顾。此后,国民党部队1万多人突袭东山,而我们守岛部队不过千人,兵力悬殊,但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小事小节”这个词,把“小事小节”比喻成“一面镜子”,指出“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小事小节,能够映照人品、彰显党性、反映作风。在小事上守规矩,在小节上明底线,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纯洁性的具体彰显。在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中,许多优秀党员干部以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忠诚、对人民赤诚,更在点点滴滴的小事小节上坚守党性、守望初心。不给子女“特殊关照”的焦裕禄,告诫家人“不许沾公家的一点油”的谷文昌,不让家人搭“顺风车”的杨善洲等,他们之所以能够让群众时时念起、记在心上,关键在于始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公私分明、公而忘私,时时擦亮“小事小节”这面镜子照鉴自身,使慎小慎微成为内化于心的高度自觉。党的纪律和作风要求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和言行中。新时代我们党抓作风建设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抓细抓小,中央八项规定每条都十分具体、指向十分鲜明,看似小事小节,却以小支点撬动大变局,带动了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再次就作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持续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进一步下大气力把党建设好,打造一支党性纯洁的队伍、纪律严明的队伍,使我们党始终不负人民,团结带领人民顺利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对于全党适应新时代新征程形势任务加强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大意义。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今年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这次学习教育,全程指导、亲自推动,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全党开展好学习教育指明方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扛牢政治责任、精心组织实施,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认真参与,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热情支持,在一体推进学查改、动真碰硬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和补齐作风建设制度短板、强化制度执行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四风”问题的顽固性、反复性绝非偶然,其滋生蔓延有着深层根源。比如,从思想认识上分析,仍有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将作风建设等同于“阶段性任务”,在监督高压下选择暂时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