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入口,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17年半,围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开创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至今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是福建纵深推进作风建设的宝贵资源和独特优势。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他指出“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持之以恒改进作风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明了努力方向。福建省委怀着特殊责任、特殊使命,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以滴水穿石的韧劲改作风、树新风,从严从实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推动作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落实“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要要求,锲而不舍筑牢作风建设的思想根基作风出问题往往始于思想滑坡,抓好作风建设首先要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多年来,福建充分发挥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广大党员、干部要慎微慎独,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严于律己是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修身之本,关乎领导干部能否走得正、走得远。严于律己首先要敬畏法纪。只有认识到法纪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才能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触碰禁区。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敬”会让人有所为,知晓自己应该做什么;“畏”又会让人有所不为,警告自己不该做什么。严于律己是敬畏法纪的具体体现,是在敬畏法纪的基础上,对自身的行为提出的更高要求,不仅不触碰法纪,还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领导干部肩负着时代的重托、组织的信任、人民的期待,敬畏法纪是必须始终坚守的底线要求。很多违纪违法问题的产生,大都源于律己不严、不知敬畏。在自觉学习党规党纪、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首先弄清楚边界在哪里,弄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样在谋划工作、处理问题时才能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群众监督,让他律与自律相辅相成、批评和自我批评相得益彰、监督与反躬自省相互补充,从而在遵纪守法上达到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在诱惑考验面前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管党治党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然而,从党的纪律建设实践来看,许多违纪违法问题往往源于对小事小节的忽视。因此,严守纪律红线、筑牢拒腐防线,既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障。小节失守终毁作风根基,严守纪律红线方能固本强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纽带。作风问题往往始于小节失守。一次违规的应酬、一份不该收的礼品、一次“人情往来”的破例,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是作风问题的“导火索”。当小节被忽视时,党性原则就会被逐渐弱化,纪律意识就会被悄然侵蚀,最终导致“破窗效应”:小问题蔓延成风,大问题随之滋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党的纪律和作风要求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日常言行之中。作风问题的根源在于纪律意识淡薄,当小事小节被视作“无伤大雅”时,就会形成“破规矩、闯红灯”的不良风气。这种风气一旦形成,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刘少奇1939年7月在延安马克思列宁学院作的演讲,收录在《刘少奇选集》上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篇文献“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新征程上,重温这篇文献,对于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共产党员为什么要加强修养刘少奇首先从唯物史观的视角,论述了共产党员进行思想意识修养的必要性。他指出,“人类在和自然界的不断斗争中,不断地改造自然界,同时也不断地改造着人类自己,改造着人们彼此间的关系”,我们应该把自己看作是需要而且可能改造的,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要求。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就不能进步,就不能实现改造社会的任务”。我们共产党员,是近代历史上最先进的革命者,是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现代担当者和推动者,应当在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求得自己的进步,提高自己革命的品质和能力”。无论何时,共产党员的修养都是十分重要的。党员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
文风是个老问题,不是小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风问题上下都有,但文风改不改,领导是关键。”当下,却有一种不良的文风,侵蚀着效率,影响着干群关系。个别文件冗长如“裹脚布”,有些会议讲话堆砌“正确的废话”——这堵无形的墙,隔开了政策与泥土,挡住了群众的呼声。领导带头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带出好文风,关键靠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三靠”。一靠强党性。党性是立身立言的基石。党性硬朗,文风才能严谨、务实、沾着泥土气。文风不正,究其根源,是政绩观的错位,是党性不强的体现。讲官话套话,走过场,搞形式,脱离实际,党心民心就会在“文字游戏”中渐行渐远。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一文,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深刻剖析党八股的弊病,列出其八条罪状,就是一面镜子,为全党树立了改进文风的标杆。领导干部要树好文风榜样,就得补足党性钙质,坚持实事求是,沉到一线抓“活鱼”。文章报告讲话,唯有针砭时弊、直击要害,文风才能成为凝聚人心、推动事业的利器。二靠带头改。文风问题表现在下面,有时根子却在上面。改文风,领导干部还得率先自己动手勤学习、调研。勤思考、动笔,如同吃饭一样,别人是代替不了的。靠秘书写稿、讲话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