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之前,小平同志的形象是历史课本里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是理论书籍中“实事求是”的深刻论断,是影视作品里信仰坚定的领袖风范,这些都让我觉得自己足够熟悉。
来之后,走近伟人生活过的印记,聆听他当年决策背后的故事,我才意识到:此前的“熟悉”是认知上的了解,而真正的熟悉,是心底生暖,是一种“内化于心”的认识。
这份认识,是对“信仰”多了层具象理解。信仰不是挂在嘴边的抽象概念,而是像小平同志那样,即便面对复杂局面、改革难题,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方向;
这份认识,是对“实干”多了层深刻领悟。实干不是脱离实际的蛮干,而是像小平同志那样,既大胆创新,又能精准解决民生需求的务实;
这份认识,是对“担当”多了层真切体会。担当不是职位赋予的光环,而是改革关口敢闯敢试的魄力。就像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时说的:“没有一点闯的精神,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带着这份对“闯与干”的认识,回望学校近年来的发展,很多画面自然浮现在眼前。我们常说,现在的中传有着“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胆识与行动力,这不是一句喊出来的口号,而是由一个个真实场景拼出来的:
去年总书记回信那天,我们的朋友圈被同一条喜讯刷屏,至高荣誉化作了所有中传人的共同荣耀;今年春季工作会上,面对AI冲击带来的“冲顶灭顶之问”,学校党委提出的“再出发”三个字的分量不言自明;当下推进的“十五五”规划编制,大家更是拧成一股绳,凝聚起要把蓝图变成学校未来实实在在成果的合力。
近年来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大家共同见证;学校党委带领着我们的那份闯劲和干劲,大家共同参与。我们作为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受益者,这份经历也成了我们往后工作最足的底气。
结合本职工作,我记得,今年年初的年度述职会上,廖书记在总结点评中对宣传工作提了“卓有成效、攻坚克难、悄无声息”十二个字的评价要求。作为宣传部的一员,我想,“卓有成效”是对我们的鼓励,“攻坚克难”是对我们的理解;“悄无声息”是对我们的要求,这四个字提醒我们:宣传工作从不是“轰轰烈烈的表面文章”,而是“润物细无声”的细活。如今面对国际舆论场的严峻挑战、AI重塑传播逻辑的新形势,这份“细活”更需我们拿出“闯”的创新、“干”的韧劲,去探索如何再造、如何升级、如何重构我们的宣传路径和管理流程,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有深度与力量。我也会将今天这份认识与思考带回岗位,与部门同事一道,把宣传这份“细活”干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