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链接

王晓红:铭记历史记忆,践行教育使命

发布时间:2025-09-19作者:文章来源:机关党委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在民族复兴与世界和平的道路上保持清醒与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一、历史记忆:文明传承的根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20世纪人类文明的重要分水岭,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记忆。中国14年的浴血抗战、欧洲战场的胜利,都表明正义终将战胜强权。战后纽伦堡审判首次以国际司法实践确立了“反和平罪”“战争罪”“反人类罪”;《联合国宪章》序言开宗明义提出“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成为防止悲剧重演的制度性承诺。尽管如此,当今世界仍在和平与战争、合作与对抗之间徘徊,二战的警示并未远去。不忘历史,正是为了推动国际社会摒弃零和思维、尊重多样文明、珍视人类和平。

二、抗战精神:中国道路的动力。抗战精神凝结了民族独立、团结抗争与追求和平的价值取向。抗战记忆塑造了中国道路的价值选择,使我们读懂“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从而凝聚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力量。从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到今日的高铁飞驰、探月深潜,中国的复兴之路始终与抗战精神相连,其中所蕴含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信念,已转化为推动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的重要精神力量,提醒我们在发展中坚守底线,在进步中不忘来路。

三、教育使命:以文载道的担当。历史记忆的深度传承离不开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双向赋能。以中国传媒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日本馆藏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史料整理与研(1921—1945)”为例,该团队通过对1.6万余份、约8000万字日本馆藏史料的系统甄别、深度考据与学术阐释,以“坐冷板凳”的扎实研究产出高质量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为深化“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时代之问提供了新史料、新视角,更让历史记忆从“文献”转化为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的教育使命,是带着以文载道的担当,在“研”求真知与“教”以正道的双重践行中彰显价值。一方面,要坚守学术初心,关切真问题,潜心真研究,推出真成果,为政府决策优化、社会历史教育提供精准的智力支撑;另一方面,要将学术研究转化为育人养分,以深厚学养引导青年学生读懂历史、理解现实,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与文化观。唯有如此,才能将民族记忆与人类共同价值厚植为青年的家国情怀,让历史记忆转化为守护和平、推动民族复兴的责任感,真正实现“以研究服务国家,以育人传承使命”的教育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