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今天,国际环境纷繁复杂,舆论战、信息战、认知战暗流涌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之一,是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上,清醒认识到国际传播战线的重要性。作为中国传媒领域顶尖学府——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更有责任和义务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做好国际传播研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好智力支持。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文化软实力成效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国际传播逐渐成为学界不断壮大的研究领域。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此后,国际传播研究更加对接国家战略,成为新闻传播学、区域与国别学等领域的热点研究。
在《讲话》精神的感召和指引下,未来本人力求以实务性、实战性、有效性、切实性的学术和政策咨询成果为基本导向,对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特别是结合视听领域探析提升国际传播力的命题,尝试进行成体系的、具有深度思辨性的、富有前瞻性的分析、研判。主要的研究和预期成果的内容力求涉及于如下十个维度的一个或多个:1.人工智能与国际传播;2.国际传播理论化构建;3.国际传播体系化构建;4.网络视听的国际传播;5.社交媒体的国际传播;6.国际传播的战略高度;7.国际传播的数据反馈;8.区域国别的精准传播;9.国际传播的叙事话语;10.国际传播的动态跟踪。
特别是《讲话》既有对历史事实和真理的坚守,也有对和平道义的高扬,更有对先烈和人民的情感颂歌。未来在国际传播的研究中,需探索基于事实的精准传播,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污名化言论,加强基于档案、史料的确凿证据的传播策略研究,做到精准反击、有效澄清。需探索价值共鸣传播,深入研究如何将中国人民对和平、正义、自由的追求,与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观相对接,寻求最大公约数,引发共鸣。需探索共情传播的叙事,研究如何通过个体命运、家庭故事等微观视角,展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触动海外受众的情感底层。
总结而言,在国际传播研究领域践行《讲话》精神,核心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研究者需要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挖掘资源、汲取智慧,通过科学、创新、人性化的传播策略研究,将中国的历史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等有效地传递给世界,最终服务于打破西方话语垄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这要求国际传播研究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更是一项承载着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的战略性学问。我们应该以个人之努力,贡献于国家和时代之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