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链接

牛慧清: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以实际行动践行博物馆人的使命担当

发布时间:2025-09-23作者:文章来源:机关党委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思想深邃、气势恢宏,不仅是一次回望历史的庄严宣示,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政治动员,深深鼓舞着每一个中华儿女。作为高校博物馆的一名教师,我深刻体会到,铭记抗战历史,绝不仅是停留在追忆层面,而是要把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落实到细碎的日常工作中。我们要从波澜壮阔的抗战历程中汲取信仰力量,把“为国家生存而战、民族复兴而战、人类正义而战”的豪情转化为教书育人、文化传播的使命担当。现在本人将结合自身岗位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持续挖包括抗战在内的红色传媒史,在文化传承上做“守正创新”的表率

作为为党和国家保存传媒文化遗产,传承党的新闻宣传思想的国家工程和开展传媒科技普及与历史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一直以来,传媒博物馆以建设一座研究型的博物馆为宗旨,十分注重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传媒史。近年来推出《献给党的声音——齐越百年诞辰纪念展》《“声‘生’不息”——中国广播百年专题云展》《纸短情长·笔端家国——广播人手迹展》等一个个以红色传媒史为主题的自办展,不仅填补和丰富了红色传媒史的研究成果,而且可以让观众从中汲取信仰和奋斗的力量。今年以延安电影团为主题的《人民电影创建》(1938-1945)的展览即将面世,其中摄影师冒着生命危险拍摄记录下的八路军抗日的影像资料,成为当下进行抗战教育的生动的教材。我们将继续在文化传承上做“守正创新”的表率,通过展览、研究、课程,把传媒史料、红色传播遗产系统整理好、阐释好,推动建设“传媒文化遗产数据库”,用科技手段让历史“活起来”,让更多青年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持续发挥博物馆立德树人的功能,在思政育人上做“润心筑魂”的先锋

博物馆是保存传媒文化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传媒历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能。我们要把“展览馆里的爱国主义教育情怀”与“课堂上的理论教育”结合起来,打造具有传媒特色的“思政育人”阵地。每年九月入学,我校新生都要到传媒博物馆接受红色传媒史的教育,我们将继续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安排好每一场接待,做好每一次解说,让文物背后蕴含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入每一位大学生的心间,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北京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朝阳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基地,我们将继续优化和升级“红色传媒+爱国”“红色传媒+科普”等课程,探索跨校合作的传媒科普之路。同时,继续夯实中国传媒大学与附属中小学联合举办的“大手牵小手”红色解说员培训项目,创新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努力开拓博物馆思政育人新路径。

三、继续锻造一支思想进步业务过硬的解说员队伍,在国际交流上当好“文明互鉴”的文化使者

当下,我校正在加速推进“国际一流”建设,传媒博物馆迎来了国际友人参观接待的一个高峰期。志愿解说员是博物馆的“显眼包”,是观众与博物馆直接产生连接的第一人。一直以来,传媒博物馆就非常重视志愿解说员队伍的建设,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中文解说员的培养机制。这一学期,还率先在高校博物馆尝试推出了社会志愿者的解说服务。同时,为了满足国际友人参访的需求,在继续加强英语解说服务的基础上,从今年开始,还将继推出韩语、日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的讲解服务,让国际友人愿意来,愿意帮我们传播。为此,我们将继续把抗战精神中的“守望相助”的价值观,与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结合起来,向世界讲好中国抗战故事和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在刚刚召开的秋季工作会议,党委书记廖祥忠同志要求我们要从伟大抗战精神汲取迎难而上的勇气、百折不挠的韧劲和不断前行的力量,这是寄语、更是动员令。传媒博物馆将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把抗战精神与新时代教育和文化传播事业紧密结合,努力在博物馆这一方阵地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