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链接

魏飞:从抗战历史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发布时间:2025-09-23作者:文章来源:机关党委

结合我的哲学背景,我将从以下五点论述抗战历史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抗战的历史进程是一个极其严肃的实践场域。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重大考验面前,众多政治主张和发展道路都在实践当中暴露出其局限性和不可行性。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这一历史生动体现了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反过来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则。

第二,抓住主要矛盾,并围绕中心任务推动全局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抗战时期,中国社会内部虽然存在着阶级矛盾和政治分歧,但最紧迫、最根本的任务是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独立问题。如果错误地将内部矛盾或次要矛盾作为主要矛盾,就可能导致力量的分散,战略的失误,甚至危及整个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基于国内的形势科学地分析,准确地把握了民族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确立并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效团结各方力量,避免了因次要矛盾干扰了核心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内在规律,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或者直线前进的,而是呈现出阶段性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既非脱离国情的空想,也非简单地搬照外国模式,而是基于中国长期积贫积弱遭受压迫的社会现实,并结合国际环境,做出了这样一种科学论断。这一理论准确地把握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方位,体现出对于发展阶段的清醒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承并发展了这样一种方法论,始终坚持发展阶段之间的一种连续性和道路选择的适应性,既不超越现实阶段,也不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始终以基本国情为依据,稳步推进制度建设和理论创新。

第四,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核心工作原则。在抗战时期,党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和策略,注重调查研究,坚决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和狭隘的经验主义。正是凭借这样一种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党的路线方针才得以切实回应斗争的需要,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弘扬并不断地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立足于最大的国情和实际。在这一基础之上,我们既要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不妄自菲薄,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超越阶段,不脱离实际。

第五,理论要回应时代之问,时代性和发展性要求理论与道路必须不断地适应新的实践,并实现新的自我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非既定的不变模式,而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当中持续地完善和发展,这种道路上的自我调整和自我优化,深刻体现了发展的世界观的哲学理念。从抗战的历史经验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适应当时的抗战形势和中国的国情总结出的一种阶段性路径,此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中国特色新时代的推进,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的创新,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结果。

我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也深刻地落实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两个相结合,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深、讲透、讲活。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透视历史与现实的镜子,抗战历史正是哲学原则的生动体现与检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理想主义的幻想、乌托邦式的幻想,而是历史与实践规范当中被证明的道路。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一种政治口号,它也是一种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自觉,是对历史与未来负责的哲学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