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关乎事业成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抓好作风建设,既需要驰而不息纠不正之风,也需要持之以恒树优良新风。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来稿,与读者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实现纠树并举抓作风。 ——编者 杜绝商而不办的“假把式” 刘佳跃 协同是推进工作的重要方法。实践中存在一种现象:有的非牵头部门或置身事外,或拖延搪塞,导致商而不办,工作悬空。 细究背后的思想根源,主要有三。一是规避责任。一些涉及多部门的工作,是难啃的“硬骨头”、难接的“烫手山芋”,推进起来难度不小。有的部门为求“安稳”,怕担责任,搞形式参与、不实质推进的“假把式”。二是计较得失。有的部门心存顾虑:“事情办成,功劳是别人的;办不好,却要共同担责。”在这种“功不归我、过可能及我”的心态驱使下,能推就推,消极应付。三是本位主义作祟。“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仍有影响,只顾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越是难解的问题,越需要合力攻坚;越是复杂的工作,越需要做好协同配合。协同,是要求也是职责,是智慧也见境界。杜绝类似的“假把式”,就必须切实树立一盘棋意识,多从大处着眼,多算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在陕北梁家河插队期间,习近平同志带着乡亲们打坝修田、建沼气池,他说:“我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年轻干部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创新力强,正处于干事创业的大好时期,趁着年富力强多做一些事、多吃一点苦、多经历些锤炼,有利于在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中不断成长成熟成才,加快实现从“入行新手”到“行家里手”的转变。干部成长成熟成才的路上,从没有坦途捷径可走,只能是一步一个脚印爬坡过坎。把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的黄文秀,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遍访当时全村195户贫困户,动手绘制“民情地图”,同群众干在一起、苦在一起、累在一起;甘肃省华池县原挂职副县长邱军,主动请缨到条件艰苦的革命老区锻炼,刚到华池就深入基层一线,想方设法引进扶贫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在新时代年轻干部中,还有许多人像黄文秀、邱军这样奋斗在一线,在不同岗位上挥洒青春汗水。他们在苦水里泡、在难窝里滚,练就了攻坚克难的硬脊梁、干事创业的铁肩膀。现实中,也有个别年轻干部成长较慢,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站不出来、顶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目标。当前,有的地方和部门在民生工作中存在“撒胡椒面”现象,既导致资源浪费,又难以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决反对大而化之、撒胡椒面,坚决反对搞不符合实际的‘面子工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一切工作都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民生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千家万户,必须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实事做到人民群众心坎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并不意味着要“撒胡椒面”。“撒胡椒面”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是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既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差异化需求,又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延误问题解决。现实中,“撒胡椒面”或表现为“雨露均沾”式的平均主义,忽视差异化需求,导致有限的资源被简单平摊;或表现为“大水漫灌”式的粗放投入,缺乏精准识别和有效靶向,造成资源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增强党性,重在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是入党誓词上的庄严承诺,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检验党员党性的基本标准。对党忠诚有多方面的要求,但首要的一条是必须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只是思想方法问题,也是党性强不强问题。”实事求是,是一个党性坚强的党员的起码态度,是“最大的党性”,也是对党忠诚的必备品格。对党忠诚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而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口头上喊着忠诚于党,实际上理想信念动摇;口头上喊着忠于人民,实际上宗旨意识淡薄;口头上喊着忠于党的事业,实际上缺乏担当精神;口头上喊着遵规守纪,实际上心无所畏、言无所戒、行无所止。这样的“忠诚”只是一句空洞口号,这样的党员干部正是典型的“两面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实事求是贯彻到领导工作全过程,自觉做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率。实事求
前段时间采访,听浙江基层干部讲起一个有关“接力”的故事:村里4任党组织书记,每任都与前任搭过班,修路、种茶、发展旅游,一茬接着一茬干,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上世纪末的185元增长到2024年的3.4万元,村集体资产突破2000万元。这是“千万工程”造福于民的一个缩影。20多年来,浙江当地党员干部锚定一件事,久久为功、不懈奋斗,书写了万千乡村的蝶变故事。从一个村的接力奋斗到一个省的接续推进,不禁联想到最近的热词——“规划”。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所在。这背后蕴含着久久为功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何谓久久为功?事物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滴水穿石、绳锯木断,靠的正是绵绵用力的耐心与坚持。久久为功,不是“不为”“慢为”,而是“常为”“久为”,是给成长以空间、给发展以时间。越是宏大的目标,越需要沉下来、稳住心,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五”到“十四五”,从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每5年一个台阶、接续奋斗,这就是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久久为功,贵在一个“准”字。一张蓝图绘到底,首先要看得准。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