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可谓是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形象。这位“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的主人公,记账时“千”字和“十”字不分、搭火车误点,最终因“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的糊涂认知,延误救治丢了性命。这一辛辣讽刺的文学形象,也给予我们作风建设上的警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最讲认真”“讲认真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态度”。党员干部无论做何种工作,都决不能当“差不多先生”。那些以“差不多”为行事准则的敷衍态度、得过且过的工作作风,就像潜伏的蛀虫,会侵蚀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必须坚决抵制。“差不多”的工作作风,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不能成事,还会耽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若在工作中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对政策落实打折扣、搞变通,满足于“做了”却不追求“做好”,工作就会浮于表面,没有实效。比如,有的干部走访群众时,不过是机械地走流程,笔记本上记满了数字,却没有记下群众眼角的忧虑;有的干部制定政策时,盲目照搬别处经验,全然不顾当地实际情况,看似完成了任务,实则让政策沦为一纸空文。这种“差不多”的态度,不仅让群众满心期待化作泡影,更在无形中消解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差不多”的工作作风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有一系列关于务实工作的文章,对领导干部提出了不兴伪事兴务实、改进作风、做务实之人的要求。这对于我们坚决反对和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兴伪事,说到底,就是做名实不符、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事。在主政地方时,习近平同志指出,务实之人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领导干部就要做这样的务实之人”。不兴伪事兴务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也是重要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越是任务艰巨、挑战严峻,越要有不兴伪事兴务实的工作作风,挺膺担当、真抓实干,抓好落实。“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务实的基础在于求真。求什么真?“求客观实际之真”。怎么求真?“深化理论武装求真谛,深入调查研究重实际”。这是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给出的答案。深化理论武装求真谛,讲的是学理论。没有科学的理论作工具,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我们便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无法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趋势性、从偶然问题中认识事物的必然性。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作风建设,要制定严格的举措和要求,没有规矩不行,有了规矩就要严格执行。同时,也要实事求是,不要层层加码。要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如果脱离了实际,最后是难以长久坚持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要求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层层加码的形式主义是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表现,必须严加防范,坚决予以纠正。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贯彻落实的不断深入,形式主义的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但个别地方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有的地方和部门制定政策和下达任务时,为了规避责任或追求政绩,不考虑基层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禀赋,根据主观经验和判断,多头重复下发通知文件、频繁召开过长过大会议、制定严苛考核标准、盲目提高任务目标,层层加码乱提过高过急过多的要求,使政策执行偏离政策初衷,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同时,层层加码让基层疲于奔命,忽视群众的利益,更无法统筹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关键领域与薄弱环节,既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又消磨群众的信任,使政策成效大打折扣。此外,层层加码加重基层负担,导致基层干部工作精力被严重挤占。层层加码看似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度出发,指出“党性、党风、党纪是有机整体,党性是根本,党风是表现,党纪是保障”,要求“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以‘同查’严惩风腐交织问题,以‘同治’铲除风腐共性根源”。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既是对新时代以来管党治党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也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重要抓手。一1845年底,恩格斯在《“傅立叶论商业的片断”的前言和结束语》中首次使用“党性”概念,以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脱离无产阶级立场、空谈人性的局限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系统阐发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作风是站稳阶级立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879年,马克思恩格斯致信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奥·倍倍尔,明确反对德国社会民主党议员凯泽尔违反党纲原则投票赞成保护关税的行为,强调要严肃党纪,捍卫党的阶级立场,与其进行公开的斗争,否则“党是没有前途的”。列宁则从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中总结阐释党性与党纪、党风与党纪的互构关系。在他看来,党性的彰显需要严格的纪律来保障,同时,高
在日常生活中,面子是人与人交往中维护尊严与体面的一种心理需求,大多数情况下,要面子无可厚非。但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如果在制度、纪律和原则问题上“抹不开面子”,往往容易“丢面子”。面子一旦被扭曲异化,就会成为腐蚀党员干部的糖衣炮弹,成为违规违纪行为的遮羞布。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守住拒腐防变防线,要从小事小节上守起,深刻指出:“有的人认为,吃吃饭、喝喝酒是人情世故,觉得抹不开面子。”这精准戳中了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上的“软肋”。从近期中央层面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专班、中央纪委办公厅公开通报的数起党员干部违规吃喝、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来看,当“抹不开面子”成为党员干部触碰纪律红线的托词时,其结局只能是让自己不仅丢面子还会“丢官”。扭曲的“面子观”,只会使党员干部在不知不觉中突破纪律底线,与初心本念愈行愈远。现实中,“抹不开面子”不只在违规吃喝方面表现突出,其他方面也有所显露。比如,在项目审批时,有的干部觉得“抹不开面子”,对熟人或利益相关方的违规项目大开绿灯;在政策执行中,有的干部为了面子,对亲友或本地企业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在人事任免上,面对打招呼推荐的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