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党委
旧版网站
首页
部门概况
部门简介
党委委员
支部设置
工会组织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支部建设
作风建设
机关人风采
群团工作
规章制度
党章党规
学校制度
部门制度
当前位置:
首页
机关人风采
机关人风采
廖祥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25-03-26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廖祥忠在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回信,要求学校在新时代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闻舆论工作需要,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回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中国传媒大学未来发展的激励和鞭策,饱含着对学校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殷切期望,为中国传媒大学办学治校提供了根本遵循。70年来,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传承“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红色基因,让中国特色成为学校最鲜亮的底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奋力谱写强国建设、中传有为的崭新篇章。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立意高远、内涵深刻,在肯定学校办学成绩的同时,对新时代传媒人才队伍建设和传媒教育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对标对表,强化担当,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
张树庭:以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推动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
2025-03-26
张树庭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需要全力回答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中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希望你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闻舆论工作需要,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为全国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殷切期望和谆谆嘱托,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赋予了重要的使命任务,为新闻传播教育服务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做好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必然要求做好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关键在人。新闻传播人才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一直以来,相关高校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学科和人才培养上的鲜明特色,聚焦党和国家对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时代要求,培养了大批卓越的新闻工作者,他们成为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新型主流媒体的中流砥柱。当前,媒介技术快速变革、传播生态深刻变化,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新形势、新挑战。高校作为培养高
廖祥忠:数字艺术创新文化表达
2025-03-25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科学与艺术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为数字艺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人工智能技术在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生成领域的日臻成熟,正在从根本上改变艺术创造和文化生产的方式和流程。空间计算、生成式世界模型等新技术,为数字艺术奠定了腾飞的基础。在人工智能这个强大的“共创者”帮助下,普通人参与艺术创造从未如此便捷。“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再是比喻和形容。人文精神是数字化的灵魂。当下,凭借沉浸交互的审美体验、虚实结合的表现形式,数字艺术让传统与现代相融、科技与人文相通,成为承载文化、传承精神的重要手段。文旅沉浸空间、新媒体演出和数字艺术展等,成为年轻人的休闲新时尚。数字艺术正在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美感和现代表达。2024年,“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举办、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数字艺术艺委会,为数字艺术的发展翻开新篇章。中国传媒大学也在探索智能时代的数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率先创立了“人工智能生成艺术”研究生专业,应用自研AI技术创作的《龙门》《致亲爱的自己》等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入实施,数字艺术
王维家:大胆使用 让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
2025-03-25
青年科技人才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敢于创新,善于创造,富有生气。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解开“斐波拉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难题的世界“最年轻科学家”谈方琳,等等,个个都很年轻,但是他们的创新才华、创造能力和创出成果惊艳世界,让人刮目相看。我国的“北斗团队”“嫦娥团队”“天问团队”“神舟团队”等重大战略科技任务的许多项目团队,科技人员的平均年龄都为30多岁。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科技人才占比达80%以上。这些突出表明,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青年科技人才日益成为科技战线担纲主力。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要对现有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和评价考核方式进行完善。如果囿于青年科技人才阅历少、资历浅、职称低、经验不足的固有认识,担心青年科技人才在工作中出错犯事,而不敢放手使用,委以重任;如果用条条框框来对待要求青年科技人才,那么很难使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不利于青年科技人才发挥作用。或许正是因为青年科技人才的“涉世未深”,他们才像初生牛犊一般,有着一股劲,不愿循规蹈矩,不会墨守成规,善于出奇制胜,创造出引领前沿的科
廖祥忠:中传再迎“冲顶”战
2025-03-25
1986年,廖祥忠从江西农村坐了4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来到北京,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的电视发送专业。毕业后他留校任教,读了电视新闻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在这之后,又攻读了电视艺术美学的博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以下简称“中传”)以“文工艺”为主体的“小综合”特色在他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2003年,他在国内首创数字媒体艺术学科,2019年,他推动中传率先开启国内本科艺考的重大改革,2020年又全面推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过往几十年,他见证了传媒行业的变迁。今年是中传建校70周年,身为学校党委书记的他,正带领这一“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全面升级。他坦言,很多老师的不焦虑才是他最大的焦虑。应对人工智能的加速演进,对中传而言,是一场要么“冲顶”,要么“灭顶”的“生死之战”。近日,围绕传媒行业未来的变革、新闻人才的培养、人工智能时代专业如何设置等话题,廖祥忠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自成一体的传媒行业将不复存在”《中国新闻周刊》:过往70年,中传在不同发展阶段培养着怎样的传媒人才,未来又需要怎样的人才?廖祥忠:中传人才的培养,因广播而起,因电视而兴,因网络而盛,未来要
任孟山:赓续中华文脉 让“冷门绝学”代有传承
2025-03-25
作者:任孟山,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完成“冷门绝学”从小众化学科到大众化传播的转变,应吸引更多社会人士关注,激励更多有志者参与■应充分发掘“冷门绝学”的当代重要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日,经媒体报道,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的发展历程受到公众关注。我国古籍专业人才一度“青黄不接”,随着国家对古籍保护的日益重视,古典文献专业这门“冷门绝学”也逐渐焕发了新生机。甲骨文等学科虽然冷门,但却是关系到中华历史文明传承发展的基础性研究,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如何推动“冷门绝学”的发展,确保有人做、有传承,备受关注。在当下普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背景中,“冷门绝学”的发展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从学术传承和媒介特征来看,以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等为代表的“冷门绝学”集聚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重要节点性要素,成为赓续中华文脉的关键所在。作为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的突出特性。在历经朝代更迭、地缘变迁、外强入侵之后,依然能够绵延不断,中华文明内里
张树庭:解码传媒新质生产力宣传的三个作用
2025-03-25
新质生产力是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其被广泛认识、理解和接受,离不开各类媒体的有效传播。对新质生产力的宣传,科技类专业传媒机构可以说责无旁贷、重任在肩,要充分发挥作用。一、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传媒机构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舆论的引导者,我们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功能,强化对新质生产力有关政策的宣传与解读,将政策条款转译成与产业创新、行业发展以及社会民生息息相关的内容,以公众易理解、可感知的形式传播出去。新质生产力通常涵盖了新兴技术、新兴产业以及全新的业态模式。由于这些元素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公众对于新质生产力的深层含义、独特特征等方面可能并不完全掌握,甚至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或疑虑。这时,科技类专业传媒机构就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深入、全面、准确的报道和解读,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新质生产力及其相关政策;发挥自身的权威性,通过专业的分析和深入的探讨,揭示新质生产力背后的科学原理、技术进步以及对社会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这样的努力不仅能够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接受新质生产力,还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二、要发挥放大器的作用在当下的国际形势和
廖祥忠: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建强高素质教师队伍
2025-03-25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进一步深化了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为培养更优秀的教师、办更好的教育提供了遵循。中国传媒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贯彻落实见行见效。一、把准三重逻辑,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要义教育家精神涵盖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六个方面,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入理解和把握教育家精神实质,需要厘清其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历史逻辑:教育家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和师道精神的时代传承。教育家精神不仅蕴含着“因材施教”“知行合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仁者爱人,有教无类”“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等传统教育智慧,也融入了至诚报国、胸怀天下等新的时代特质,其内涵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结合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领悟教育家精神,将有助于更好理解其历史源流和文化根脉。理论逻辑:教育家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
王晓红教授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
2025-03-25
近日,由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关村论坛办公室指导,首都女教授协会承办的巾帼青年科技协同创新前沿交叉论坛在北京举行,新一轮的2023年巾帼科技领航计划宣布启动。我校本科生院院长王晓红教授被聘为巾帼科技领航导师。巾帼科技领航计划是落实《科技创新巾帼行动——北京行动》的重要举措,该计划面向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拔尖人才,发挥高校女教授群体中院士、长江、杰青等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主体作用,通过“一对一”精准培养巾帼科技领航先锋,纵向依托领航导师助推先锋队员深耕专业领域,横向依托女教授协会平台提升先锋队员沟通力、领导力和决策力,不断提升女性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巾帼科技领航计划于2022年1月启动,致力于培养卓越的青年科技人才,由最杰出的科学家引领先锋队员,在展示先锋队员们风采和科技报国之志的同时,全方位引领青年女性勇攀科技高峰、投身创新实践。
任孟山教授荣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25-03-25
任孟山,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传播中心主任;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专栏作家、资深新闻评论员、中央电视台栏目策划与顾问;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高校优秀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北京市教书育人先锋”等称号。研究领域为国际传播、政治传播、健康传播、新闻评论。出版专著译著9部;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新闻评论与专栏文章1500余篇。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10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1
/
1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