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

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

发布时间:2025-04-01作者:王君琦文章来源:《 学习时报 》

正在全党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全党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上紧了发条,也是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修养的一次再加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从作风建设和党性修养角度看,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摆正公与私的位置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始终面对并着力解决的课题。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党性问题的根本是立场问题,说到底是党和人民立场的体现。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坚定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将立党为公、一心为民镌刻在党的历史丰碑上,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毛泽东为自己定下三条原则:念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邓小平认为当了共产党人,“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党性原则决定了党员干部必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这不仅是对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政治要求,也是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的基本准则。

“私意一萌,则是非易位。”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个别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上出现问题,往往是因为没有摆正公私关系、模糊公私界限。一个党员干部如果公私不分、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必然导致这样那样的思想行为出轨越界。党员干部如果心中有“私”,首先考虑个人得失,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就会偏离党的正确政治方向,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在我内心深处,始终有个‘私’字”“自己堕入受贿犯罪的深渊,主要原因是将公权变为了私权”……从一些落马官员的忏悔录中可以看出,公私不分、公权私用、以权谋私是导致一切不良风气和腐败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

共产党人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并不是完全否定私,对党员干部应该得到的合理利益也是肯定并予以保障的。共产党人始终要做到的是: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公,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这要求党员干部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要以公为准则,时刻警惕私的侵蚀。党员干部在入党之初、从政伊始,就要将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作为终身的价值追求和政治操守,将公私分明、先公后私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功,作为为政的道德底线和政治准则。党员干部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决不能成为谋个人私利的工具。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实践中严格划清公私界限,克己奉公,谨慎用权。当党和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毫不犹豫地做到以公为先。凡事出于公心、明于公义、坚守公道,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公私二字虽在党员干部一念之间,但摆正二者位置却需要毕生之功。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党员干部深刻检视剖析内心深处的公私观提供了契机,我们要进一步锤炼党性,时时以公私二字为标尺,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始终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永葆党性纯洁。

(来源:《 学习时报 》( 2025年03月31日 第 01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