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大论断。这一重大论断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准确指明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关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科学指引和重要遵循。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两种相互联系的伟大成果,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两个密切相关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刻阐明了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前提和条件,也指出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反作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写道,“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这些重要论述启示我们:人类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社会就会是畸形的,也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回顾历史,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推动了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但人类的现代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一开始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历史进程。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带来的文化进步,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整个欧洲的巨大政治变革,欧洲宗教改革、大航海以及牛顿定律等科学发现发明,都为欧洲率先开启现代化创造了前提、打开了大门。现代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问题在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以拜物主义亦即商品拜物、货币拜物和资本拜物为基本特征的,对物质财富的畸形追求和对精神文明的弱视弱化,致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失范问题泛滥,导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严重失衡的必然结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西方早期的现代化,一边是财富的积累,一边是信仰缺失、物欲横流。今天,西方国家日渐陷入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遏制资本贪婪的本性,无法解决物质主义膨胀、精神贫乏等痼疾。”历史和现实证明,西方的现代化之路不是人类现代化的唯一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既给予物质文明以极大的关注,又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可以说,正确处理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的一个鲜明特征。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确定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方针和重要措施,确立并重申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同时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全面展开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全民族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为新时代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深厚物质基础和强大精神力量。
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摒弃了西方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使现代化成为向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奋斗目标不断迈进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式现代化才能行稳致远。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作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这是一个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各方面建设系统集成、共同推进的战略安排,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大幅提升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硬实力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软实力的战略安排。新征程上,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扭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放松,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奋力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蓬勃向前发展。
物质文明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坚实强大的物质文明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高度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建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庞大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体系。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物质生产能力长期保持全球第一,经济总量规模稳居全球第二。新时代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0多万亿元跃升到2024年的130多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人均GDP从6300美元增长到超过1.3万美元,形成超过4亿人的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显著提升,正是中华民族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根本原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整个过程中,都要牢记发展是硬道理,始终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不断做强做优做大中国经济。这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任何时候都要坚定不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决定着我们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精神文明的发展,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经济建设搞好了,生产力发达了,就会给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充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又不能简单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精神文明有它的相对独立性。如果认为只要物质条件搞好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而物质条件差精神文明就不可能搞好,这样的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也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实践证明,两个文明紧密联系而又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们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两个文明的关系认识得正确不正确,处理得好不好,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对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在执行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不一贯的情况。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所以,必须始终坚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更加自觉、更加得力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夺取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胜利。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思想的引领、崇高精神的支撑、高尚道德的滋养、先进文化的鼓舞。这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一个大发展大跃升。一方面,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在全社会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另一方面,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作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同时,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以良法善治共筑网络精神家园;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放眼未来,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一定能够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而且一定能够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来源:《 学习时报 》( 2025年10月03日 第 01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