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党委
  • 旧版网站
  • 首页
  • 部门概况
    • 部门简介
    • 党委委员
    • 纪检机构
    • 支部设置
    • 工会组织
  • 工作动态
  • 学习园地
  • 支部建设
  • 作风建设
  • 机关人风采
  • 群团工作
  • 规章制度
    • 党章党规
    • 学校制度
    • 部门制度
  • 当前位置:首页  机关人风采
  • 机关人风采

  • 廖祥忠 等丨重生:“人机分工”时代高等教育的涅槃之路
    2025-06-27
    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瞬间打破人类对人工智能的固有认知。紧随大语言模型,Midjourney、Runway、Met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字、图像、音视频创作等多模态领域实现革命性突破。至此,一场前所未有的“智能风暴”开始席卷全球,人类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千百年来,人类文明的演进,就是一部社会化大分工不断细化的历史。现如今,人工智能以其卓越的类人能力和超人能力,正在打破这一延续数千年的分工边界。人工智能正由人的工具迅速演进为人的助手甚至伙伴,并与人类形成深度协作关系,人机协同创新时代已初见端倪。由此,笔者推断,人类社会正站在又一次社会化大分工的历史性节点上,由“人人分工”时代朝着“人机分工”时代跨越,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来临了!这场历史性跨越,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随之而来的是,高等教育也被推到了分水岭,其功能定位、存在形态、知识生产、评价标准与培养模式等均面临着颠覆性变革。站在科技狂飙与人类行走的交汇点上,我们亟须重新审视人类的未来和高等教育的责任:其一,何为人的主体性和存在价值?其二,人的认知能力和成长过程将如何改变?其三,大学将何去何从?在这场正在到来
  • 张国涛 等:从拉布布们看Z世代的情感密码
    2025-06-26
    人们在商场门口排起长龙翘首等待,二手交易平台上加价数十倍仍一物难求……这个令许多人为之着迷的玩偶,不是什么名贵的奢侈品,而是一个有着超长耳朵、一脸坏笑、一排尖尖虎牙的小精灵——拉布布。近年来,以拉布布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IP形象借助盲盒机制,在全球范围内爆火,成为一个全新的文化现象。它们与传统的文化IP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首先,传统的文化IP往往依托于经典文本营造的庞大故事世界,如刘三姐、梁山伯与祝英台、米老鼠等IP的魅力都是建立在其背后丰富的文艺作品之上,消费者购买这些IP形象的产品,实质是为其背后的文艺作品以及故事买单。而拉布布等系列IP则具有“无故事支撑”的特点,缺乏丰富的文艺作品建构它们生存的故事世界。其次,传统的文化IP往往建立在本民族的文化语境中,其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地方元素与民族元素。如孙悟空、哪吒、孔雀公主等经典文化IP,皆直观凸显醒目的民族印记,让人一眼就能识别出其背后的文化烙印。而拉布布等系列IP则具有“低文化语境”的特点,尽管它们出自国内设计师与公司,但在形象设计上却没有较为鲜明的民族文化元素,而是将民族文化元素含蓄地融入设计语言,如MEGA SPACE MOLLY
  • 王维家:交叉融合对接市场新需求
    2025-05-07
    教育部今年增列29种本科新专业,中国传媒大学智能视听工程、智能影像艺术和游戏艺术设计3个专业位列其中,纳入2025年高考招生。3个专业中,智能视听工程属于工科类专业,智能影像艺术、游戏艺术设计属于艺术类专业,这些专业都是具有学校优势、体现学校特色的新增专业。智能视听工程专业的前身为“广播电视工程”专业,为电子信息类特设专业,具有60多年的建设历史。升级改造而成的智能视听工程专业秉承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传媒技术为特色,旨在培养具备先进视听信息处理、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具备高尚品德、良好心理素质、开阔国际视野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智能影像艺术专业是学校结合智能技术、影像制作能力、新媒体创作等多领域交叉融合开设的新专业,填补了相关专业在该领域的空白。该专业侧重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影像艺术中的综合应用,包括机器学习、数据分析、自动化创作等。课程设置强调跨学科融合,涵盖人工智能基础、智能影像技术、数据驱动的影像创作和计算机视觉、高等数学、编程基础等,希望培养出具备“智能+影像+艺术”多元融合能力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游戏艺术设计专业则秉承“科技、艺术
  • 张树庭:智能时代 有效阅读的四个建议
    2025-04-20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承载的知识不仅仅是停留在符号表层的所谓“确定性意义”上,还是一个个建立在作者原意基础之上的带有独立性的“召唤结构”。读者在阅读的同时,经过理解、思辨、联想、对比、判断、拓展等系列机制,才能有选择地吸收、有目的地修正书籍的内容,从而发挥其作为知识基础、方法来源、创新灵感的特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书籍因阅读而生,为阅读而在。阅读让书籍承载的知识显化、活化,进而由读者内化、转化。书籍作为知识文本,沉淀着人类思维的密码,对这一密码的多维解码即是学习思考的过程、知识联结的过程、试错纠错的过程、思维涵养的过程、智力增长的过程、激发创新的过程。所以,阅读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都具有不可或缺性、不可替代性。当今社会,随着知识向网络迁移及存储形态的多元化,书籍的呈现方式和阅读方式已悄然变化。工作节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阅读内容、效率、量与质呈现出了碎片化趋势。进入智能时代,智能工具的出现、迭代和介入,进一步强化了知识存储、检索、集成、综合乃至生成的能力,正在极大地改变以往知识生产与传承的逻辑,也在重塑社会的阅读生态,改变人们的阅读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
  • 廖祥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25-03-26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廖祥忠在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回信,要求学校在新时代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闻舆论工作需要,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回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中国传媒大学未来发展的激励和鞭策,饱含着对学校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殷切期望,为中国传媒大学办学治校提供了根本遵循。70年来,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传承“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红色基因,让中国特色成为学校最鲜亮的底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奋力谱写强国建设、中传有为的崭新篇章。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立意高远、内涵深刻,在肯定学校办学成绩的同时,对新时代传媒人才队伍建设和传媒教育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对标对表,强化担当,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
  • 张树庭:以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推动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
    2025-03-26
    张树庭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需要全力回答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中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希望你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闻舆论工作需要,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为全国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殷切期望和谆谆嘱托,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赋予了重要的使命任务,为新闻传播教育服务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做好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必然要求做好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关键在人。新闻传播人才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一直以来,相关高校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学科和人才培养上的鲜明特色,聚焦党和国家对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时代要求,培养了大批卓越的新闻工作者,他们成为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新型主流媒体的中流砥柱。当前,媒介技术快速变革、传播生态深刻变化,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新形势、新挑战。高校作为培养高
  • 廖祥忠:数字艺术创新文化表达
    2025-03-25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科学与艺术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为数字艺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人工智能技术在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生成领域的日臻成熟,正在从根本上改变艺术创造和文化生产的方式和流程。空间计算、生成式世界模型等新技术,为数字艺术奠定了腾飞的基础。在人工智能这个强大的“共创者”帮助下,普通人参与艺术创造从未如此便捷。“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再是比喻和形容。人文精神是数字化的灵魂。当下,凭借沉浸交互的审美体验、虚实结合的表现形式,数字艺术让传统与现代相融、科技与人文相通,成为承载文化、传承精神的重要手段。文旅沉浸空间、新媒体演出和数字艺术展等,成为年轻人的休闲新时尚。数字艺术正在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美感和现代表达。2024年,“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举办、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数字艺术艺委会,为数字艺术的发展翻开新篇章。中国传媒大学也在探索智能时代的数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率先创立了“人工智能生成艺术”研究生专业,应用自研AI技术创作的《龙门》《致亲爱的自己》等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入实施,数字艺术
  • 王维家:大胆使用 让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
    2025-03-25
    青年科技人才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敢于创新,善于创造,富有生气。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解开“斐波拉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难题的世界“最年轻科学家”谈方琳,等等,个个都很年轻,但是他们的创新才华、创造能力和创出成果惊艳世界,让人刮目相看。我国的“北斗团队”“嫦娥团队”“天问团队”“神舟团队”等重大战略科技任务的许多项目团队,科技人员的平均年龄都为30多岁。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科技人才占比达80%以上。这些突出表明,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青年科技人才日益成为科技战线担纲主力。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要对现有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和评价考核方式进行完善。如果囿于青年科技人才阅历少、资历浅、职称低、经验不足的固有认识,担心青年科技人才在工作中出错犯事,而不敢放手使用,委以重任;如果用条条框框来对待要求青年科技人才,那么很难使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不利于青年科技人才发挥作用。或许正是因为青年科技人才的“涉世未深”,他们才像初生牛犊一般,有着一股劲,不愿循规蹈矩,不会墨守成规,善于出奇制胜,创造出引领前沿的科
  • 廖祥忠:中传再迎“冲顶”战
    2025-03-25
    1986年,廖祥忠从江西农村坐了4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来到北京,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的电视发送专业。毕业后他留校任教,读了电视新闻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在这之后,又攻读了电视艺术美学的博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以下简称“中传”)以“文工艺”为主体的“小综合”特色在他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2003年,他在国内首创数字媒体艺术学科,2019年,他推动中传率先开启国内本科艺考的重大改革,2020年又全面推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过往几十年,他见证了传媒行业的变迁。今年是中传建校70周年,身为学校党委书记的他,正带领这一“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全面升级。他坦言,很多老师的不焦虑才是他最大的焦虑。应对人工智能的加速演进,对中传而言,是一场要么“冲顶”,要么“灭顶”的“生死之战”。近日,围绕传媒行业未来的变革、新闻人才的培养、人工智能时代专业如何设置等话题,廖祥忠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自成一体的传媒行业将不复存在”《中国新闻周刊》:过往70年,中传在不同发展阶段培养着怎样的传媒人才,未来又需要怎样的人才?廖祥忠:中传人才的培养,因广播而起,因电视而兴,因网络而盛,未来要
  • 任孟山:赓续中华文脉 让“冷门绝学”代有传承
    2025-03-25
    作者:任孟山,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完成“冷门绝学”从小众化学科到大众化传播的转变,应吸引更多社会人士关注,激励更多有志者参与■应充分发掘“冷门绝学”的当代重要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日,经媒体报道,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的发展历程受到公众关注。我国古籍专业人才一度“青黄不接”,随着国家对古籍保护的日益重视,古典文献专业这门“冷门绝学”也逐渐焕发了新生机。甲骨文等学科虽然冷门,但却是关系到中华历史文明传承发展的基础性研究,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如何推动“冷门绝学”的发展,确保有人做、有传承,备受关注。在当下普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背景中,“冷门绝学”的发展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从学术传承和媒介特征来看,以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等为代表的“冷门绝学”集聚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重要节点性要素,成为赓续中华文脉的关键所在。作为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的突出特性。在历经朝代更迭、地缘变迁、外强入侵之后,依然能够绵延不断,中华文明内里
  •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1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2 跳转到 

友情链接

  • 学校主页
  • 求是网
  • 学习强国
  • 人民网
  • 共产党员网
  • 旗帜网
  • 北京长城网
  • 北京组工网
  • 党建网
  • 中工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中国文明网

关于我们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 明德楼12层 机关党委

邮政编码:100024

电话:010-65779395

邮箱:jgdw@cuc.edu.cn

版权所有 © 中国传媒大学 / 京ICP 备10039564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1号技术支持: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化处 苏迪科技
回到顶部